• 我的帳號
    • 會員登入
  • 公司簡介
  • 最新消息
  • 產品介紹
  • 購物車
  • 健康新知
  • 養生研研究室
  • 聯絡我們

大腸癌的迷思與正解

  • 首頁
  • 健康新知

健康新知

  • 國健署公布2018年癌症時鐘快轉11秒!大腸癌連續13年蟬聯榜首 ,女性肺癌新增人數飆升
  • 全球首例,日本開發抑制腸道病原菌改善肥胖及糖尿病病情的新型疫苗
  • 認識大腸癌篩檢/檢查
  • 遠離大腸癌,從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做起
  • 大腸癌的迷思與正解
  • 「癌症治療新通道」- 2018 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 本庶佑教授的「癌免疫療法新思維」
  • 研究:濫用抗生素破壞腸道菌相,增加心肌梗塞死亡率
  • 為何認知症總找上女性?
  • 衛福部研究:未來45年 台灣失智人口日增36人
  • 衛福部統計處公布106年國人十大死因 癌症連續36年居首位
  • 「糞菌移植」(糞便的微菌叢植入治療)將成為常規醫療項目,最快8月上路
  • 膽固醇會高不是因為吃太多!降膽固醇先搞清楚4件事
  • 大腸癌連20年蟬聯第一 預防大腸癌這樣做
  • 夜尿與腦心梗塞
  • 2017年《不同年齡血壓正常範圍》對照表,東西方在健康標準值的認定上出現差異
大腸癌的迷思與正解
 
人體腸道總長度约為身高的6倍,東方人(亞太地區)小腸的平均長度約6~7米,大腸約1.5~2米;大小腸的長度加總起來比西方人(歐美地區)長約2~3米,這是因西方飲食文化長期以肉類為主的生活習慣經物種演化所形成的結果。動物性蛋白和動物性油脂在腸道中容易腐敗,必須盡快排出體外,因此族群演化的結果,腸道自然比起以蔬果及五穀雜糧為主的東方人短了許多。同樣地,草食性動物如羊腸子超過牠身長的20倍,而肉食性動物如獅子的腸子則不到牠身長的4倍,這說明了物種演化過程生活環境和習慣影響體質變化的事實,因此當生活型態改變,東方人的飲食習慣逐漸西化時,日常攝取的穀蔬膳食纖維就自然不足,因而破壞了腸道微生物態的平衡並加速腸道老化,尤其是腸道後段「橫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直腸」兩部份,因殘留老廢物的長期黏附堆積造成腐敗,影響所及會衍生出許多游離自由基、毒性致癌物、過敏原以及病原惡菌的孳生,造成腸病變間接擴及肝腎胰等臟器造成發炎損害,因而大幅升高大腸癌等癌病變罹患的機率。
(摘自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榮退教授許元勳博士2019「楓杏醫學」授課講義內容)。


附圖:「楓杏醫學」微生物免疫學實驗教學(北醫醫檢大樓2F)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五 09:00- 17:30
電話: +886-2-25579885
客服信箱: ysk.ysk@msa.hinet.net
Line ID: yoseiken999
地址: 台北市大同區103承德路二段215號5樓之4

本站是採用全世界最先進的SSL 256bit 傳輸加密機制
 
Design by 米洛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