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的迷思與正解
人體腸道總長度约為身高的6倍,東方人(亞太地區)小腸的平均長度約6~7米,大腸約1.5~2米;大小腸的長度加總起來比西方人(歐美地區)長約2~3米,這是因西方飲食文化長期以肉類為主的生活習慣經物種演化所形成的結果。動物性蛋白和動物性油脂在腸道中容易腐敗,必須盡快排出體外,因此族群演化的結果,腸道自然比起以蔬果及五穀雜糧為主的東方人短了許多。同樣地,草食性動物如羊腸子超過牠身長的20倍,而肉食性動物如獅子的腸子則不到牠身長的4倍,這說明了物種演化過程生活環境和習慣影響體質變化的事實,因此當生活型態改變,東方人的飲食習慣逐漸西化時,日常攝取的穀蔬膳食纖維就自然不足,因而破壞了腸道微生物態的平衡並加速腸道老化,尤其是腸道後段「橫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直腸」兩部份,因殘留老廢物的長期黏附堆積造成腐敗,影響所及會衍生出許多游離自由基、毒性致癌物、過敏原以及病原惡菌的孳生,造成腸病變間接擴及肝腎胰等臟器造成發炎損害,因而大幅升高大腸癌等癌病變罹患的機率。
(摘自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榮退教授許元勳博士2019「楓杏醫學」授課講義內容)。
附圖:「楓杏醫學」微生物免疫學實驗教學(北醫醫檢大樓2F)
附圖:「楓杏醫學」微生物免疫學實驗教學(北醫醫檢大樓2F)